甘孜日報 2018年12月12日
發展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絕美冰川,氤氳溫泉,冰川上留影、溫泉里休憩、原始森林里漫步……這是世界各地游客在海螺溝的游玩日常。
躲都市霧霾、避嚴寒酷暑、觀絕美冰川、泡頂級溫泉、賞康巴歌舞、品藏彝美食。12月9日上午,海螺溝冰川溫泉節系列活動之“溫泉養生和旅游發展論壇”在貢嘎神湯藏養溫泉主題酒店隆重召開。來自醫學、溫泉旅游、太極養生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及周邊景區負責人、旅行商代表、合作商家代表、新聞媒體人士,匯聚一堂,通過對海螺溝溫泉礦物質、養生功效、旅游發展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與探討,助力探索甘孜冬季旅游發展新模式、構建甘孜特色冰雪和溫泉產業體系、促進海螺溝景區轉型升級、推動旅游業向高質量發展。
溫泉養生 立足優勢資源 把握絕佳時機
提到溫泉,不少人都對泡溫泉的效果如數家珍,比如:強身健體、活血化瘀、平心靜氣……從古代開始,泡溫泉就成為人們養生的方式之一。
“泡溫泉是道家養生的一種方法。中國歷史上,溫泉較大規模的利用,起源于秦漢而盛于唐。” 在論壇上,著名道醫養生專家胡孝榮院長從中醫養生的歷史發展講到中醫溫泉養生文化,并現場講授了一套泡溫泉養生拳。
海螺溝地處地熱資源富集區,蘊藏有大流量的沸、熱、溫、冷礦泉。水質屬碳酸氫鈉或碳酸氫鈣型中性熱泉,無色透明,可飲可浴可療。同時,這些泉水均具有很高的醫用價值,對神經痛、腸胃病、糖尿病、皮膚病、關節炎等有非常好的療效。
“在貢嘎山地區,出露水溫21~89℃、總計流量22803?/d的溫泉或溫泉群共計有50處,其中80%屬鋰、硅、氟、碳酸、硫化氫、鐳等復合型醫療礦泉水,包括海螺溝內熱水溝1號溫泉、熱水溝2號溫泉、窯坪溫泉與沙樹坪溫泉,20%屬鋰、鍶、偏硅酸、碳酸復合型飲用天然礦泉水。因此,海螺溝的泉水具有可飲可浴可療的特征。”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專家陳富斌教授提出。
中華李雅軒太極拳派系掌門陳驪珠在論壇上發表了《海螺勝景,太極闡微》的主旨演講。她指出,在雪中泡溫泉、看金山銀山交相輝映都是她在海螺溝的奇妙體驗。“雪中溫泉,天上瑤池”,太極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與海螺溝的美景、靈性相得益彰,“動、靜”相宜,是養生的最佳選擇。
當前,溫泉養生是國際溫泉旅游產業開發中最重要、也是極具生命力的一種區域發展模式,是溫泉文化孕育、發展、繁榮和傳承的主要載體和發展平臺。四川省溫泉旅游協會副會長、花水灣第一村溫泉大酒店董事長李竹燕提出,海螺溝景區自然環境好,山水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溫泉中含礦物質多,在提升發展溫泉旅游和溫泉養生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
旅游發展 科學規劃籌謀 發展康養旅游
從海拔1000米的大渡河畔到海拔7556米的貢嘎之巔,從春天雪山下怒放的油菜、玫瑰一直到冬日的雪中溫泉、唯美雪景,最壯美的貢嘎雪山、最磅礴的冰川、最頂級的溫泉、最豐富的森林、最神奇的紅石、最美麗的云霧、最多元的文化,這就是一年四季美景不斷的海螺溝。
“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熱礦泉保健醫療示范工程和礦泉城名牌戰略,是海螺溝熱礦泉資源的利用方向。”陳富斌教授結合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海螺溝的旅游發展建議。在發言中,他還拿出一張珍貴的老照片——記錄著當年他和其他工作人員對海螺溝冰川進行定位觀察的瞬間,講述他與海螺溝的淵源。
陳富斌教授是最早一批海螺溝“筑夢人”之一。1985年3月,他與成都地質學院邊兆祥教授,向時任四川省省長楊析綜提出“開發貢嘎山旅游資源,建設貢嘎山自然公園”的書面建議,并提議海螺溝冰川可率先開發的設想。這一舉為海螺溝成為貢嘎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榮譽提供了溫床,在海螺溝旅游開發的功勞簿上畫下重重一筆。
景域集團川貴大區總經理高顯銀在論壇上發表了《怎樣打好這張“牌”》的主旨演講。他詳細介紹了全球康養旅游發展歷程,分析以溫泉為核心的產業鏈結構,提出“找準市場,品牌先行”的理念。
他說:“旅游品牌不只是一個形象工程,更是一套頂層設計,對內引領發展方向,對外溝通游客認知。IP,就是內容的人格化表達,是新的流量入口,代表新的商業勢能和話語權,代表稀缺性。在IP為王的時代,得IP者得天下。”
“溫泉養生和旅游發展論壇為海螺溝溫泉養生和旅游發展開啟了新的征程,一定對甘孜冬季冰雪溫泉旅游發展起到直接推動作用。”會后,海螺溝貢嘎神湯藏養溫泉主題酒店董事長周仲文告訴記者。
隨著雅安—瀘定高速公路的通車及瀘定—石棉高速公路的修建,為海螺溝的溫泉養生與旅游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海螺溝景區黨委書記、管理局局長顏磊表示,在未來,海螺溝景區將按照州委、州政府高質量、高標準打造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的部署,緊緊圍繞打造國際山地溫泉旅游度假區的戰略目標,大力開發生態游、度假游、科考游、戶外游、紅色游等產品,讓海螺溝成為“躲都市霧霾,避嚴寒酷暑,泡頂級溫泉,觀絕美冰川,賞康巴歌舞,品藏彝美食”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見習記者 汪青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