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8月18日
色達縣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走深走實
俯瞰安康社區。
到社區里的“小課堂”進行補習。
安康社區服務中心。
◎央金 廖洋 陳雪花 文/圖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對于提升群眾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自2020年起,色達縣堅持“不另起爐灶、不大搞建設”的原則,整合現有資源,在色柯鎮安康社區建成了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廊和格薩爾文化長廊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成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城鄉基層綜合性活動平臺,讓新時代文明宣講入耳貼心、志愿服務溫暖人心、移風易俗處處順心,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深走實。
志愿服務,培育時代新人
日前,走進色達縣安康社區,筆者看到,在黨群服務中心的一間活動室,這里儼然成了社區農牧民孩子的課外“小講堂”。當天是周末,色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教育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叔叔又來這里為孩子們作課外輔導。
兩年前,小波家享受異地扶貧搬遷政策,隨父母從塔子鄉搬進了安康社區的新家,小波就近在色達二完小讀書,現在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由于學習基礎薄弱,他每個周末都會到社區里的“小課堂”補習。
一筆一劃,小波認真地練習著課文里的漢字,志愿者程勇則在一旁細心地輔導。從漢字拼讀到聲調發音,從筆順筆畫到組詞造句,小波聽得神情專注。另一邊,達熱、俄覺、洛洛、友珍四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也抓緊時間,向志愿者老師請教分數的加減法運算,老師在草稿本上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數學運算邏輯。如今,色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者在安康社區的“周末班”義務教育輔導活動已成為社區的名片之一。
“安康社區的居民大多都是從邊遠農牧區搬來的老百姓,很多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比較低,我們就從全縣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招募了43名教師,對安康社區孩子們輔導周末作業以及課堂中遺留的難點問題。這樣既解決了社區家長難以輔導子女學習的問題,又給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志愿者程勇說。
色達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蔣志敏介紹,色達縣安康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立后,按照“群眾需求有回應、規定動作高標準、自選動作要飽滿、實踐活動有特色、群眾參與受教育、精神文明上臺階”的目標,組建了“理論宣講、教育服務、衛生健康、文化文藝、科技科普、就業技能培訓、健身體育、平安色達、互聯互通、群團志愿”10支特色志愿者隊伍,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
樹立榜樣,弘揚時代新風
在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程中,色達縣探索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廣泛開展公民道德素質教育。通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設,孕育文明新風,社區涌現出了一批社會和群眾廣泛認同的典型模范,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注入了蓬勃動力。
走進“五星居民”雷明華的家,屋里屋外被收拾得干凈整潔。他正在熨燙剛制作完成的藏袍,準備拿到城里的店鋪售賣。雷明華因為曾經身患重病,不能從事重體力活。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夫妻倆便學起了服裝縫紉制作的手藝。雷明華說:“去年,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立以后,為我們組織的勞動技能培訓更多了。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我選擇學習縫紉技術,現在我制作的藏袍一件能賣兩百多元,一年下來收入很可觀。”
除了解決溫飽,更重要的是抓緊教育。雖然家庭不富足,但雷明華從未放棄過子女的學習教育。他家客廳的一面墻上貼滿了女兒麗窮吉的獎狀,這讓雷明華甚是自豪。他說:“我一直相信,只有知識才改變命運。”2019年,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綿陽市普民中學讀高中,這增強了雷明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
去年,安康社區新時代文明中心按照“感恩意識強、勤勞致富強、誠實守信強、遵紀守法好、衛生整治好、教育健康好、家庭和睦好”的“三強四好”標準,對社區群眾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雷明華一家眾望所歸,被評為“五星級文明戶”,成為社區群眾羨慕的榜樣、學習的楷模。
蔣志敏介紹,目前,安康社區486戶居民中已經有130戶被評為五星級文明戶,其中有20戶獲得縣級表彰。通過“五星級文明戶”的評選表彰活動,在社區內營造了“個個爭先進,個個講風尚”的良好氛圍。
按照“社會和諧、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生活和美、生態優美”的總體要求,色達縣創新提出了“一個核心”“三個層面”“五個倡議”“七項整治”“九項活動”“十支隊伍”的“一三五七九十”建設模式,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有效發揮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色達縣將實行構建“黨建引領+文明實踐+縣域治理”工作格局,整合“線上+線下”實踐陣地資源,發揮“機關+鄉村+企業+學校+社會”志愿力量作用,開展“常態+集中”為民服務活動,創建“社會和諧、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生活和美、生態優美”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社區的工作舉措,逐步建立縱向涵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橫向輻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1+16+133+N”四級體系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