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9月29日
新引擎激發新活力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我州立足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發展定位,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堅持“東部發揮區位優勢率先發展、南部立足產業基礎加快發展、北部挖掘后發潛力追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強化區域規劃管控,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完善區域發展協調機制,推動全州高質量發展。
今年上半年,我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45億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近年來,我州堅持“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關鍵、抓好三件大事、補齊四大短板、夯實五大基礎、實施六大戰略”的總體工作格局,產業發展平穩上行,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投資消費同步發力,先行指標穩步向好,呈總體向好態勢。
東部:發揮區位優勢 大膽開創新意
“這一片仙桃有1200畝,全部已經掛果了,仙桃成熟的時候,商販就在基地來收購,一個仙桃可賣一元錢,品相好的,價錢更高,一畝地就算種100棵仙桃,一棵掛果200個,就是200元,一畝仙桃保守收入至少在2萬元以上。”瀘定縣冷磧鎮桐子林村村主任楊德華開心地說。精準脫貧開展以來,桐子林村委會通過市場調研后發現,仙桃產量和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盛、風險不大,于是在村里紅紅火火種起了仙桃。
據了解,這成片的仙桃林地屬于桐子林村集體林地,“以前這片地是雜草叢生的山坡,坡度都在80度以上,干旱、土地貧瘠、亂石嶙峋,毫無開發利用價值。但恰恰這樣的土地卻最適宜仙桃種植。”楊德華告訴記者。仙桃試種成功后,村委會動員村民種植,鼓勵村民勤勞致富,不劃界不打樁,多種多得。先期種植仙桃致富的村民帶動了貧困村民廣泛種植。
“扶貧”與“扶志”并重,“脫貧”與“脫困”齊抓,既注重“外扶幫拉”, 更注重內生動力激發。在風生水起的仙桃種植過程中,桐子林村還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土質較好的地方發展水果。“我們在河谷地帶發展枇杷、麻李子,通過成片發展,已經見到了效益,麻李子放在冰箱里,20多天不會變質腐爛,口感好,銷售不愁。水果產業帶動了村民致富。”楊德華笑著告訴記者,“國家的惠民政策好,但不養懶人。”
當前,水果和仙桃產業已成為村民長期穩定的致富產業。楊德華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以2萬元一畝的仙桃收入計算,1200畝的產值就在2400萬元以上。隨著我村仙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帶動了用工量,雇傭的村民每天有200元的收入,僅務工收入就能夠讓貧困戶掙到一大筆錢。接下來,我們打算再發展400畝仙桃,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收益,激發了村民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楊德華說,仙桃成規模發展,目前,迫切需要引進涉農企業對仙桃進行深加工,村民已經打出了“幸福仙桃”品牌,若通過企業深加工,不僅可以打響“幸福仙桃”品牌,而且還能夠大幅提高仙桃的市場價格。
瀘定縣冷磧鎮桐子林村村民的增收不僅得益于自身的勤勞創新,還是得益于瀘定縣政府堅持“強農優工大旅游”產業發展思路,以資源為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
2012年以來,瀘定縣委、縣政府準確把握縣情“階段性特征”,科學編制了《高半山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持續開展以“三個五萬畝”提質增效工程和無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標準化養殖“兩個基地”建設內容的“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計劃”,率先打響“高半山脫貧攻堅戰”。發展特色農業助脫貧,依托“綠色、無公害、原生態、純自然”“四張名片”,持續實施“三個五萬畝”提質增效工程和無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標準化養殖“兩個基地”建設“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計劃”,建成特色農林產業22萬余畝,建成1個省級、7個州級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實施農特產品“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全縣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24個,培育杵坭“紅櫻桃”“瀘定核桃”等系列“瀘定品牌”;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63個,培育農業產業大戶20家,初步形成“鄉鄉有示范、村村有品牌”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圍繞“脫貧鞏固”,落實專項資金240余萬元,支持貧困戶發展個體種植和小家禽養殖產業。優化工業產業助脫貧,引進永安興魔芋開發等5家農產品龍頭企業,實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發展模式,帶動發展專合組織、家庭農場和農戶擴大產業經營,提升了農產品商品價值。做大旅游產業助脫貧,探索“全域旅游+美麗鄉村”模式,打造“紅城綠谷,康養瀘定”新品牌,深挖“紅+綠”旅游資源,舉辦“紅櫻桃節”“高原蘋果節”等活動,開展杵坭、田壩、德威“康養休閑產業試驗區”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瀘定縣的發展只是我州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一個縮影。州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甘孜州委關于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 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的決定》(以下稱為《決定》)明確:我州東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率先發展,加快推進川藏鐵路、康新高速、瀘石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打造進藏重要交通樞紐;大力推動貢嘎山旅游環線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迎接年內雅康高速通車至康定做好充分準備。以大渡河干流開發為重點,著力建設多能互補清潔能源體系。全力打造新都橋物流園、鴛鴦壩藥業園、甲基卡鋰業園,規劃建設千億級鋰業高新材料基地、綠色高載能園區,探索推進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建設。截止今年6月底,我州東部四縣市(康定、瀘定、丹巴、九龍)GDP總量占全州的54.93%。
南部:立足產業基礎 增添后勁動力
“過去一年到頭在地里忙,賺不了幾個錢。如今村里大面積種植蘋果后,實現產業轉型,騰出更多時間來編制背簍,可以掙更多的錢補貼家用了。”鄉城縣固松村仲達組傾中告訴記者。一根根竹條在傾中手里就像玩具一樣上下翻飛,穿進引出,看得眼花繚亂,不到三個小時時間,一個美觀實用的背簍雛形呈現在傾中手里。
固松村離縣城有40多公里,氣候干燥、人均耕地面積少,是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固松村民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種植業,使整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
“我和媽媽兩人一天可以編制4個背簍,平均每天編制背簍都可以收入300元左右,一個季節我們差不多可以掙4000元以上。”傾中告訴記者。特有的野竹成為了固松村村民發家致富的資源,也成就了洞松鄉的特色產業。
編織背篼售賣是固松村一項由來已久的產業,他們編制的背簍輕巧耐裝、結實好看,不僅受到本縣群眾的青睞,還要銷售到稻城等地。如今,這項產業已實行定制化服務,村民不需出村就能夠掙錢。每年3、4月份,當地村民都會從山里砍來野生竹條編制背簍售賣以增加收入。
近年來,鄉城縣把精準扶貧與農牧產業發展相結合,立足鄉城自然資源稟賦,堅持“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互補、循環利用”的立體發展模式,重點發展具有明顯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優質資源作為特色農牧產業,注重特色農牧產業規模化發展,重點打造百公里特色農業產業帶,加快農業特色產業化進程,促進農牧民穩步長效增收。建成優質蔬菜種植基地8152畝、特色水果種植2.6萬畝、中藥材(毛桃子)種植5000畝、芫根種植基地3000畝,啟動建設6個規模化藏豬、藏雞、藏系綿羊養殖基地,1座太陽能提灌站,改造提升3個蘋果示范園,新建150畝芫根種植示范基地、260畝花椒基地,1333畝新植毛桃樹,發展優勢特色農牧產業,促進農牧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配套設施,保障特色農牧產業“產的出、有銷路”。
同時,通過示范引路、典型帶動、政策扶持,建立科技扶貧示范戶255戶、科技示范基地4個,有效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正確引導群眾參與特色農牧產業建設,使之成為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成為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從而成為促進特色農牧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決定》明確:我州南部以亞丁機場為核心,著力構建南部“四通八達”交通體系,促進潛力發掘、次級突破。圍繞中國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區定位,以稻城亞丁和理塘格聶為重點,推動重點景區(點)開發建設,著力打造亞丁和格聶旅游環線。以金沙江上游、雅礱江中游水電資源和南部光伏資源開發為重點,著力打造水光互補清潔能源開發基地。提升拓展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帶和雅礱江、金沙江流域示范帶建設。突出打造南部特色農業走廊、景觀農業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提升康南農特產品集中加工區,高起點打造理塘康藏現代農牧業加工貿易園區、中國雅江松茸產業園區。
北部:挖掘后發潛力 實現升級發展
“我們致力將孔薩農莊打造成一處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體驗館。”甘孜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孔薩農莊孔薩農莊位于甘孜縣拖壩鄉拖壩村東側,是甘孜縣今年規劃建造的高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緊鄰國道317線,距離甘孜縣城9公里,規劃面積1100畝,配套孔薩酒店、人工湖泊、游客中心、鍋莊廣場、步游道等基礎設施。項目融入甘孜土司文化,以孔薩家族故事為歷史背景,開創性地結合了農、文、旅等主題元素,以成都市對口援建的農作物大棚基地為依托,結合有青稞田園、水系等現狀自然條件,打造具有休閑、娛樂、餐飲、農耕體驗于一體的現代田園綜合體。
“我帶孩子來摘點草莓吃,順便來看看熱帶風情館。”拖壩村村民格桑告訴記者。孔薩農莊的熱帶風情館設置于智能溫室大棚內,培育有酒瓶椰、金錢榕、長壽花、天堂鳥、蘆薈等熱帶植物,有金魚、烏龜等動物。館內設有7個不同主題的包間,在包間內提供特色茶飲及藏餐等服務。此外,孔薩農莊以成都市對口援建的農作物大棚基地為依托,設了10個溫室大棚和一個智能溫室大棚。其中有四個大棚種植草莓,還有五個主要用于有機蔬菜的育苗工作。
“孔薩農莊是集農業觀光、科普、旅游、餐飲、文創、農產品銷售展示于一體的大型體驗式消費項目,附近的村民下午散步就會到這里來逛逛,吃點草莓,看看熱帶風情館。這兒務工的村民也會經常帶草莓回去給孩子們吃。”甘孜粵旺雪山農旅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笑著向記者介紹道。
孔薩農莊計劃投入建設資金6500萬元,項目建設和生產經營過程中將為周邊農牧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農牧民勞務收入。在有機蔬菜育苗大棚內,記者正巧遇上兩名村民在國家級種植專家湯培忠的指導下培育新苗。據湯培忠介紹,他還將為10名當地村民培訓有機蔬菜的種植技術。據公司測算,該項目每年可幫助當地農民每人增收1000元。據了解,孔薩農莊建成后,將惠及拖壩鄉8個村150戶貧困戶,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助推器”。
甘孜縣孔薩農莊的建造得益于我州堅持總體工作格局,實施六大戰略,堅持“加快北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決定》明確:我州北部把握甘孜格薩爾機場年內實現試飛機遇,立足“做活市場、做強產業、做旺人氣”。鮮明綠色發展主題,以精準脫貧為引領,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沿金沙江公路、沿雅礱江公路、連接青海、阿壩公路建設,建設“內暢外達”交通體系。以格薩爾文化為主線,提升康巴文化發祥地、格薩爾故里品牌,著力打造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帶和中國高原最美濕地。以金沙江上游、雅礱江上游水電資源和北部光伏資源開發為重點,著力培育生態能源產業。突出特色農畜產品加工,著力打造北部生態農業產業帶。依托德格中藏藥和民族民間手工藝深厚底蘊,著力打造康北生態特色產品加工區,提高產業集聚發展水平,著力底部突圍、奮力追趕發展。搶抓機遇追趕發展。精選、挖掘、生成一批基礎設施、鄉村振興、基層政權建設、生態保護與建設、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重大項目。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我州按照中央、省委部署,堅持高質量發展,靜悄悄地發生了根本性歷史性巨變。
本網見習記者 汪青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