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8月28日
一縣一策
□川報記者 何濤 徐中成 肖雨楊
太陽刺破晨霧,一輪金光灑在賈洛鎮合拉瑪村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草場上,草肥牛壯。
陽光中,麥爾瑪鎮阿布洛村村級聯建光伏扶貧電站源源不斷向外輸送著電力。
阿壩縣高原中低溫食用菌基地里,一筐筐姬松茸運出大棚,送往機場。
……這些興旺的經濟體都指向一個名詞:農村集體經濟。在阿壩縣,農村集體經濟已有110個。
受歷史、地域等因素影響,阿壩縣農牧民群眾生產、發展意識不強,商品意識淡薄。因地制宜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章節。8月19日-20日,記者前往阿壩縣,感受集體經濟對村民帶來的變化。
思路寬了
曾經的貧困戶如今成了老板
3層樓的藏式房屋,屋內木雕家具透著淡淡的香味。走進索郎扎西家,大家甚至討論起這是不是曾經貧困戶的家。索郎扎西有些靦腆地說:“房屋是新裝修的,現在有錢了?!?/p>
索郎扎西所在的阿壩鎮尕休村曾因產業弱,被認定為貧困村。該村村支書拉曲說,村上脫貧乏力,村組織也缺乏號召力和凝聚力,連招呼村民開會都稀稀拉拉的。
對這樣的貧困村,阿壩縣采取“自主、聯合、委托、折股量化”等經營方式,推進生態農業、資源開發、特色旅游、商貿服務“四型”經濟發展。
尕休村整合資金,建立了村集體經濟,入股阿布洛村村級聯建光伏扶貧電站等兩個項目?!皟身椡顿Y均實現收益。”拉曲介紹,有了收益,村上進行公益性建設有了本底,招呼村民也有了底氣。“村上組織村民參觀投資光伏電站,大家都覺得未來更有奔頭?!比ツ?0月,村集體經濟分紅,村民一早就等在村委會壩壩里,都仔細地聽政策宣傳、講來年打算。
去年,索郎扎西一家分到4000元。村集體經濟的投資方式,也啟迪了索郎扎西。分紅加上之前的積蓄,他預付部分資金,盤下一間縣上的小旅館。不到一年,小旅館盈利3萬余元。“生意好時一天能掙1200元?!?/p>
勁頭足了
形成了食用菌產業“聯合體”
在麥昆鄉沃朗村,一片占地400畝的食用菌大棚引人注目,里面不時走出一些村民,拿著裝有新鮮姬松茸的籃子。每天從這些大棚里要發出2-3噸食用菌,銷往成都、廣州等地。
這些大棚是哇爾瑪鄉鐵窮村、安斗鄉派克村、麥昆鄉沃朗村等5個村的希望,也體現了當地“頂層設計+援建幫扶”的模式。
2013年,依托德陽援建的技術人才管理經驗,阿壩縣利用德陽援建資金600萬元和三州開發資金200萬元注冊成立公司,并租賃土地,建成高原中低溫食用菌基地?;靥剿鳌帮w地經濟+企業托管”新模式:政府出資建基礎設施,業主配套生產設施,公司通過租賃等方式陸續收回成本,繼續將資金投入到產業發展中。
沃朗村等5個村,都曾是產業不發達的貧困村,縣上將食用菌基地的60個棚分給這5個村發展集體經濟,采用企業出技術、包銷售,村集體出勞務、包管理的合作方式經營,且收益保底、按股分紅。
因缺少種植經驗,基地還引進民興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并與之簽訂10年合同,按第一年280元/畝,之后每年上提20元的價格租賃土地。去年基地實現產值2000余萬元。不僅如此,基地還解決貧困農牧民就業200余人,使5個村年集體獲益55萬元,其中80%用于各村村民分紅。
走進大棚,記者看見村民們都忙著采姬松茸。對他們而言,這些姬松茸意味著每天90元的打工收入和年底的分紅收益,也意味著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