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1月20日
全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會議和制造業暨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會議心得體會選登(十)
李治平(州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10月26—27日,在廣元、南充、廣安等地學習考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通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南充等地現代農業園區創造和積累的經驗和做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圍繞我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怎么補短板”“如何強弱項”“怎樣上臺階”,建議:一要立足發展地實際,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建設園區;二要結合發展地實際,強化園區功能特色定位,樹立“無邊界”農業園區概念,從更大時空尺度來看待產業鏈條的構建和發展;三要增加農業附加值,開發優質、高檔、專用、深加工產品,把握市場需求,選擇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方式;四要多元化發展,注重文化營銷,使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為能夠高度融合觀光、科普、休閑、養生、度假的多種綜合體。
李櫻(州經濟信息化局局長):一、追趕發展是大勢所需。以蒼溪縣為例,該縣歷時四十年勵精圖治,使紅心獼猴桃為主導的產業逐漸成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和帶動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而我州的農產品加工業,無論是規模、結構還是質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如何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現差異化發展,是我州縮小發展差距,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實現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二、追趕發展恰逢其時。甘孜州資源豐富,特色農產品多樣,初步形成了以菌類、肉類、酒類、水類、藥類等為重點的食品飲料加工體系,積累了較為扎實的產業發展基礎。同時,新西部大開發和川藏鐵路建設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立足州內豐富的資源稟賦,與其他發達地區開展產業合作,延長產業鏈,打造甘孜品牌,拓展市場,提升州內民族工業產品的影響力,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三、追趕發展必成正果。緊扣州委、州政府“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產業發展思路,加快構建“6+1”綠色現代工業體系,依托甘孜州高原特有的青稞、耗牛、菌類等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走制造業質量標準化、產業規模化、產品特色化之路,打造8個州級產業集中區,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2%以上,必將建成享譽川藏高原的特色食品飲料加工中心和特色產品加工中心。
劉學林(州科技局局長):10月26日—28日,我隨州黨政考察團參觀考察了蒼溪獼猴桃、閬中牛肉、南部柑橘、嘉陵區檸檬生豬、廣安龍安柚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學習了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主要有三點體會:一是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蒼溪縣從過去漫山遍野種植雪梨到如今大規模發展紅心獼猴桃產業,不得不說是找準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實現了華麗轉身;嘉陵區檸檬生豬養殖也是找準了生豬供應不足、豬肉價格不斷飆升的市場需求。甘孜州最好的資源是生態,最核心的競爭力是民族文化,最大賣點是圣潔甘孜品牌。我州發展產業必須立足州情縣情,放眼市場需求,切實找準既滿足市場需求又能被廣大群眾接受的優勢特色產業,融入民族的、文化的、科技的元素,走出一條符合甘孜實際的高質量發展路子。二是集約化經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獨筷易折斷,獨木難成林”。張飛牛肉從“三場同建”擴大養殖規模、“三鏈同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肉牛養殖、牛肉加工、物流配送、電商營銷、市場銷售等各環節間無縫連接、融合發展。我州的牦牛肉、松茸、高原果蔬等特色資源深受消費者信賴,但確因數量有限、包裝粗放、現代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基本都在銷售原材料和半成品,嚴重影響了商品價值,亟需提高優勢特色產品集約化現代化經營程度。三是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有了科技支撐,小小獼猴桃托起大產業;有了科技創新,檸檬生豬“勇攀‘豬’峰”。實踐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一項科技創新成果,往往勝過千軍萬馬。下一步,我將認真消化吸收本次考察成果,合理嫁接到甘孜州科技創新工作中。一是加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科技投入。編制好“十四五”科技規劃,建設更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大科技人力財力物力對園區的投入,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科技,促進成果轉化,為園區提供科技支撐。二是提高優勢特色產業科技含量。千方百計運用科技手段提高產量,保證質量,增強抗病能力,提升品牌競爭力。三是擴大科技創新隊伍。進一步加強院(校)州合作,吸引更多科技人才、科研團隊來州創業;加大本土干部培養培訓力度,培養一支帶不走的科創隊伍。
文建國(州財政局局長):按照州委、州政府安排,我有幸跟隨州黨政代表團,在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率領下,實地考察了廣元市、南充市、廣安市等地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發展、學院建設等內容,有很多感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一路走、看、聽,感受了小紅心獼猴桃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大手筆推進園區建設、高站位謀劃學院發展建設等,為下一步工作積累了經驗。知己知彼,方能更有效推進工作。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為財政部門,既要認識到我州自身優勢,增強信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努力促進我州經濟社會發展,又要認識到我州財力弱、調控能力有限的困難,借鑒兄弟市(州)做法,進一步加強資金統籌整合,優化支出結構;利用好財政政策杠桿效應、資金引導激勵機制,強化財金互動,用好用活支持政策,積極盤活支持發展的財政、社會等各類資金資源,為甘孜全面小康貢獻財政力量。